上海市文联五年成就

五年工作综述

五年来,上海市文联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海美术大展、上海书法大展、上海国际摄影节等传统重大文化品牌的活力和影响力,涵盖的门类更丰富,呈现的方式更多元,公众的参与更踊跃,成为培养艺术新人、助推文艺创作的重要平台。 五年来,上海市文联根据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积极从专家组织的传统思维中延伸出来,一方面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文化品位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加强行业服务,拓展新平台,满足非会员和市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海市文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运用行业服务手段积极扩大联系和服务面,改进丰富服务方式。【详细】

五年成就资源库

成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有了好的批评,才有好的创作。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25日宣告成立,这一设于上海市文联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将团结凝聚沪上文艺评论工作者,发挥引导和繁荣创作、稳定和发展评论、发现和培育人才、满足和提升公众以及融入全国评论格局的作用。 评论是文艺的重要一翼,担负着引导创作思潮、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使命。上海历来是文艺评论的重镇,拥有自觉的评论意识和深厚的评论氛围,多年来形成了上海文艺评论的优良传统。目前,全国各地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文艺评论组织,特别是2014年5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成立,打造了全国性文艺理论研究、评论交流的平台,整合了全国各地的文艺评论力量和资源。 多位文艺评论工作者认为,上海文艺评论虽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但其性质与价值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深刻认知,文艺评论家有必要对评论的本质与价值进行研究和推广。文艺评论家应有“身在圈内,心在圈外”的艺术眼界和文化心胸,不能就事论事、自我封闭。文艺评论不仅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而且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上海文艺评论组织应更多地搭建以公共教育为理念的文化平台,促进艺术跨界交流创造,帮助民众提升文艺鉴赏水准。

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9月28日下午,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揭幕。为响应中央节俭办会的精神,本次活动改传统的开幕仪式为揭幕,四家主办单位的领导作为普通观众和上海民间艺术家及几十位慕名前来的市民一起参观了展览。   第二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是沪上四大民间文艺权威组织经过多次讨论策划后的一次大型国庆献礼活动,也是时隔3年后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力作的又一次集体展示。大展自2014年3月起,以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三大专业协会发动会员定向征集和社会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历时3个月共收作品近300件,经专家评审组初评、终评,最终94件作品入围本次大展。 本次大展集中展示了包括纸艺类、雕刻类、编织类、美术类及综合类等五大类富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代表作,作品涵盖剪纸、手撕纸、折纸、纸雕、石雕、玉雕、根雕、木雕、微雕、竹刻、棕编、草编、毛线、竹编、中国结、布艺、农民画、版画、麦秆画、漆画、陶艺、面塑、灯彩、漆器、顾绣、绒绣、皮影等,是海派工艺美术精品佳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时,为了促进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民间工艺市场化进程,本次活动还特别组织创作了一批传统民间技艺与现代创新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民间工艺品,注重推出新人新作,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将传统民间技艺与文化创新紧密相连,努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揭幕当天,主办方还向前来参观的市民免费赠送了《上海民间艺术成果集2》一书,将实物展示与技艺传授、互动体验相结合,深入推进海派民间文艺的弘扬、宣传和传承。

第七届上海书法篆刻大展

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上海书法篆刻大展开幕式于2012年9月25日上午在上海图书馆展厅隆重举行。本次大展以“喜迎十八大”为主题,旨在展示上海书法艺术的阶段性最高成果,推动上海书法创作和理论繁荣发展。 和历届展览相比,本次展览所展示的作品既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争奇斗妍,精彩纷呈,尤其在形式上延续了国展的风貌,令人目不暇接,充分体现了上海书坛创作整体风貌和艺术魅力。

第31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主办,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奥地利、新加坡、荷兰等十余个国家的乐队、音乐家、舞蹈家们奉献57台精彩纷呈的音乐舞蹈演出。音乐节持续至5月18日晚落幕。 力推新人新作和原创作品,是上海之春创办以来一以贯之的办节宗旨。据介绍,本届音乐节通过委约创作、征集评选等方式,集中展示国内最高水准的音乐原创作品及音乐新人,其中包括未来音乐家系列音乐会、“南”与“北”的对话中国优秀室内乐作品、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等。此外,音乐节还邀请了上海交响乐团等一批名家名团,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奥地利、新加坡、荷兰等国的乐队、音乐家们献演,带领观众重温那些经典的旋律和美妙的音乐。

“粉墨嘉年华”上海优秀青年演员展演

沉寂三年之后,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四届“粉墨嘉年华——上海优秀青年演员展演”在逸夫舞台拉开序幕。从8月21日至9月17日,8位来自京剧、越剧、昆曲和芭蕾、小提琴、琵琶演奏不同艺术领域的青年演员,在上海不同剧院展开6个专场演出。作为展演的首场演出,上海京剧院蓝天、高红梅的“蓝梅绽放”专场率先亮相,而上海越剧齐春雷的“越坛春雷”专场也隆重上演。

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2015年3月31日晚,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为著名戏曲导演马科颁发特殊贡献奖。茅善玉、钱惠丽、王志萍、陈德林、魏松等艺术家分别为观众献上了精彩绝伦的表演。 第25届白玉兰获奖名单(2015年) 主角奖: 程联群京剧《金锁记》中扮演曹七巧重庆市京剧团 朱元昊婺剧《遥祭香魂》中扮演方辰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牛建伟晋剧《上马街》中扮演车伍儿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朱妍芭蕾舞剧《小美人鱼》中扮演小美人鱼中央芭蕾舞团 施洁净绍剧《佘太君》中扮演佘太君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 赵群京剧《青春路》中扮演柴郡主、苏三、王宝钏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刘雯卉豫剧《王屋山的女人》中扮演彩云济源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 熊明霞京剧《乌龙院》中扮演阎惜姣上海京剧院 配角奖: 陈明矿淮剧《祥林嫂》中扮演贺老六江苏省淮剧团 吴思明粤剧《风雪夜归人》中扮演玉春;粤剧《雷雨》中扮演四凤深圳市粤剧团有限公司 黄慧越剧《双飞翼》中扮演令狐绹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 许海俐滑稽戏《爱出花样经》中扮演石三娣 上海青艺滑稽剧团 吴云花晋剧《上马街》中扮演徐光明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新人主角奖: 应林锋绍剧《于谦》中扮演于谦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张冉张冉昆剧个人专场中扮演谢素秋、杜丽娘、瑶芳公主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 刘建福话剧《徽商传奇》中扮演程梦溪安徽省话剧院 新人配角奖: 常峰赫京剧《西厢记》中扮演张珙吉林省戏曲剧院 周泽泽绍剧《佘太君》中扮演杨文广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 汪媛扬剧《百岁挂帅》中扮演穆桂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 集体奖获奖剧组: 肢体剧《此时此刻》上海敦煌国际文化艺术公司 歌剧《貂蝉》甘肃省歌剧院 特殊贡献奖:马科

纪念赵丹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8月7日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的百年诞辰日,纪念人民艺术家赵丹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举行。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赵丹之妻、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等齐聚座谈会,共同回忆这位人民艺术家。   赵丹的名字在中国电影史上熠熠生辉。由他主演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林则徐》等影片至今被奉为中国电影的经典。除了电影,赵丹也活跃在话剧舞台,抗战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三地演出。1995年,赵丹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中,赵丹荣获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电影演员”奖。   “我们叫他乐天派,哪里有他,哪里就有快乐和笑声。”和赵丹合作过的秦怡,对他最大的印象不止是“快乐”,“赵丹表面上看起来嘻嘻哈哈,但心很沉,思想境界很高,这样的人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艺术家。”   作为赵丹昔日的“小同事”,如今的“花样爷爷”牛犇对赵丹在艺术上的“较真”印象深刻。“记得赵丹先生揣摩鲁迅这个角色那会儿,整天蓄着胡子、叼着香烟,很多时候就坐在躺椅上思考事情。他对角色的塑造呕心沥血,认真负责。赵丹健在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忘记,而对当下青年来说,赵丹对艺术的态度同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这种对艺术的态度持续到赵丹生命的最后一刻。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病在北京逝世。   座谈会上,已90岁高龄的赵丹妻子黄宗英直言:“我这一生,做对的事情有,做错的事情也有,其中最对的事情就是嫁给了赵丹,赵丹是值得我爱的。”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影协主席、知名导演张建亚认为:“赵丹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是上海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情操令人震撼,他在塑造艺术角色时所焕发出的人格魅力、亲和力令人折服。”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表示:“希望我们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宝刀不老、艺术之树常青,也期待更多‘小赵丹’能够在上海出现,为银幕留下光彩。”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追思会举行

12月26日下午,由市文联和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剧协共同主办,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上海文学艺术院、《上海戏剧》杂志社等共同承办的“生我不负淮剧情—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老师追思会”,在锦江小礼堂举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周慕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益萍、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四十余位艺术家、学者、评论家、淮剧爱好者和筱文艳老师的家属齐聚一堂,以论坛的形式展开热烈发言,回忆一代宗师的音容笑貌,更为淮剧的未来出谋划策。   追思会上,各界人士畅谈筱文艳一生对淮剧艺术的杰出贡献以及她平易近人、提携晚辈的历历往事,更加怀念她创造的艺术唱腔、塑造的舞台形象,景仰她高洁的艺术品格。而当一代宗师已去,她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和精神遗产如何继承,淮剧这一剧种应该如何与时俱进,种种问题激起与会者的思考与回应。大家一致认为,如今的青年演员除了要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精湛的演出技巧、流派,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他们为群众服务能吃苦、为艺术创作肯吃苦的精神。

当代中国戏剧发展论坛召开

日前,来自30余省份的戏剧工作者云集上海,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办的“当代中国戏剧现状和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这一论坛首次聚焦戏剧的区域化.. 日前,来自30余省份的戏剧工作者云集上海,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办的“当代中国戏剧现状和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这一论坛首次聚焦戏剧的区域化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局长张爱华介绍,静安区设立现代戏剧谷,“我们搭了一个平台,资助了280多台的剧目。”戏剧谷总经理杨勇表示,运作过程中将始终坚持“还戏与民”。 深圳的福田区和罗湖区也在着重建设戏剧高地。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的马林海说,除大型剧院,该区还有七大主题文化馆。 在论坛上,香港政府斥资打造史上最大的文化区引发热议。香港西九文化区代表张薇介绍,西九文化区规划了17个艺术场馆。他们希望传承粤剧等剧种。对于香港的做法,中国剧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季国平称没想到,“我们的戏曲艺术在国际戏剧里依然没有太多影响力,这是值得反思的。”

杜宣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举行

2014年4月28日,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国际文学活动家杜宣同志诞辰100周年。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文学报》社、东方卫视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   4月28日上午,“杜宣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和“难忘岁月——杜宣生平回顾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下午,“杜宣作品朗读会”在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剧场举办。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汪澜,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邓晓贤,上海剧协等方面领导出席了纪念活动,并分别在纪念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中国剧协主席、上海剧协主席、著名艺术家尚长荣向纪念活动发来书面贺词。杜宣家属代表桂洁吾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专家学者,以及杜宣同志生前同事友好林绍纲、施燕平、郦国义、黄乐琴、杨绍林等作了发言。95岁高龄的著名戏曲史专家蒋星煜也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   与会者高度评价了杜宣同志的革命精神、道德文章,并对他在文学、政治、出版等各方面事业的成就,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杜宣生平回顾展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杜宣一生的珍贵历史。   在杜宣作品朗读会上,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娄际成、曹雷、戈治均、俞洛生、孙渝峰、陆澄、狄菲菲、周洛华、刘安古、蔡金萍等满怀深情,精选部分杜宣创作的诗歌、散文片段先后朗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位革命文化老人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对杜宣思想进行了深入体会和重温。   杜宣原名桂苍凌,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对外友协副会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他力主《雷雨》上演,创办《文学报》,创作了以香港回归为题材的四幕话剧《沧海还珠》。杜宣还是一名隐蔽战线上的战士。他曾代表我党接收东方经济研究所,追回7万册珍贵的古籍孤本善本;他也曾领导下属,侦破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远东情报站于上海解放前夕布建的间谍网络。杜宣十分崇敬鲁迅,1988年曾提出提案将虹口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1996年提出提案重建上海鲁迅纪念馆,并将自己的藏书、实物等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该馆的“朝华文库”设有杜宣专库。   纪念活动当天,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的《杜宣纪念文集》举行了首发式。东方卫视中心还将专门制作播出怀念杜宣电视专题片。上海音像出版社刻录的杜宣50年代编剧的电影《兰兰和冬冬》光盘作为纪念资料提供给大会,这些对于开展杜宣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新编历史剧《景阳钟》获戏曲学会奖 上昆新生代"全面接班"

昨日,适逢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3周年的纪念日,上海昆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景阳钟》荣获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著名话剧导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向上海昆剧团颁奖。颁奖仪式结束后,上昆演员为观众带来《景阳钟》汇报演出。   《景阳钟》改编自明清传奇本《铁冠图》,讲述了明末甲申年初,李自成兵陷山西,直逼明都燕京。景阳钟响,崇祯皇帝希望力挽颓势,无奈内外交困,最终只能自尽身亡。该剧在原来的经典折子戏的基础上,通过连缀手法与删削增益,使其成为完整的“全本戏”,重塑了崇祯、王承恩、李国贞等一批人物,既保留了悲剧情感,也使其更具历史辩证的批判力量。   该剧主要角色由黎安、余彬、吴双、袁国良、季云峰等一批“昆三班”、“昆四班”演员出任,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然而就是这部由青年演员集体创作演出的剧目,上演以来,荣获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榜首,2012年度上海新剧目展演榜首,2013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多项戏曲奖项。2013年,崇祯皇帝的饰演者黎安,更凭借该剧一举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与此同时,《景阳钟》也在各地演出中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今天,中国戏曲学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还将共同主办“鉴古融今·推陈出新——昆曲《景阳钟》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全国的60余位专家对这部精品剧目再作深入研论。

沪剧《挑山女人》大型研讨会举行

6月13日上午,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宝山区文广局共同主办的“从生活到艺术——沪剧《挑山女人》大型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该剧在现代戏创作中的成功经验,戏剧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责任担当,以及院团的剧目建设、人才建设等议题畅所欲言。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中国剧协主席、上海剧协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以及主办方相关领导出席。

上海召开原创现代沪剧《挑山女人》评论研讨会

由上海宝山沪剧团创作排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沪剧大戏《挑山女人》评论研讨会今天在沪召开。这部大型现代沪剧新戏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与热烈反响。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指出,沪剧《挑山女人》是一部直面人生、直通人情、直抵人心的好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知足常乐、坚忍达观,不向命运屈服、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实践中,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美的形式、美的力量,传播先进文化,创作更多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作品,用关爱的情怀和发现的眼光,刻画“最美人物”、颂扬“最美精神”。 《挑山女人》讲述了安徽省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汪美红17年来,风雨无阻,艰难攀爬近20万公里陡峭山路,往返近6000多个来回,磨破140多双解放鞋,使断70多根扁担,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独自把一双龙凤胎儿女“挑”进两所省重点大学的感人故事。 据介绍,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在对原创剧目选题过程中,经过多次专题商讨遴选,最终将这真人真事作为题材,创作出这部贴近社会、反映百姓生活、接地气的现实题材的现代沪剧。2011年年底,主创人员驱车760公里,来到与宝山区对口支援县--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岩脚村挑山女汪美红的家,进行实地了解。并两度深入齐云山创作采风,体验唯一女挑夫的挑山生活。经过半年多的创排,2012年10月26日该剧在宝山区委党校礼堂成功首演。两个小时的演出博得了全场观众多次热烈掌声。 首演结束后,《挑山女人》为宝山区各街镇、委办局、社区居民公演了26场,2万多名观众观赏了这部充满人性关怀的沪剧大戏。2013年2月5日至8日,该剧在上海逸夫舞台演出4场,场场爆满,吸引了大批沪剧观众,广大观众为剧情所动容,为演员的表演所赞叹。 宝山沪剧团,是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建团最早的专业沪剧团之一,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其前身为国家级沪剧传承人、“杨派”沪剧创始人杨飞飞领衔的勤艺沪剧团。近年来,剧团推出的一系列现实题材的现代戏《罪女泪》、《缉毒女警官》、《东方彩虹》、《宝华春秋》、《红叶魂》、《红梅颂》等获得广泛好评。《挑山女人》主演华雯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0届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应云卫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影片《桃李劫》,首次将声音作为有机的艺术元素运用到电影中,填补了中国有声电影的空白。实现这一创举的是已故著名戏剧活动家、电影艺术家、活动家应云卫。 今年是应云卫诞辰110周年。昨天下午,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剧场举办纪念活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作曲家黄准、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和应云卫的家属、生前好友300余人出席活动。 “他是中国剧影界的一棵大树。”这是业界对应云卫的评价。应云卫只活到64岁,却导演了80多部作品,包括30余部话剧、30余部戏曲以及近20部电影。其中,1930年他初出茅庐时为戏剧协社导演的《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作品在上海话剧舞台上的首演。1938年,他导演的抗战名剧《全民总动员》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史上空前盛举,该剧由曹禺编剧,囊括了赵丹、白杨、舒绣文、魏鹤龄、张瑞芳等众多知名演员。他的电影处女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通公司第一部影片《桃李劫》也是首战成功,影片中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传唱至今。他为周信芳、盖叫天两位京剧大师执导的纪录片,为中国京剧艺术保留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回忆起良师益友应云卫,秦怡很动情。秦怡与应云卫相识时只有17岁,一天,她跟着朋友去看话剧,在门厅处巧遇应云卫、史东山两位导演。应云卫说:“你到我们厂里来吧!我们是导演,演话剧。”就是这次意外的相遇,使秦怡走上艺术道路。此后,两人有过多次合作,他为戏剧、电影的付出被秦怡看在眼里,“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奔忙”。

首届全国戏剧青创会召开

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戏剧青年创作会议昨天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五期全国青年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班学员、导师代表、各地方剧协代表以及上海市文艺院团的创作骨干参加会议。

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艺术团走进金山

6月2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由上海剧协、上海白玉兰奖办公室会同金山区文广局共同主办的“玉兰芬芳映浦江——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金山专场”在金山文化馆剧场举行。   演出中,艺术团的名家一一亮相,与金山区群文工作者同台献演。戏曲名家茅善玉的《敦煌女儿》片段、梁伟平的淮剧经典唱段、华雯的《挑山女人》片段、熊明霞和蓝天的京剧红色经典唱段、华怡青和黄慧的越剧名段及钱思剑、王文的沪剧红色经典名段赢得了场内阵阵掌声和观众的追捧。   演员们表示,戏剧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将优秀戏曲作品送到人民群众中间。今后一定争取多参加这样的走近基层,走进群众之中的公益活动。

新剧本朗读会迎来第十七届 三代编剧同台竞技

2016上海剧协新剧本朗读会日前举行,朗读会展现专业院团、学院学子老中青三代编剧风采。著名编剧喻荣军首度自编自导新作片段,表演艺术家许承先、张先衡加盟,中青年导演石俊、俞鳗文等发力,引人注目。当年新秀如今已成大家新剧本朗读会是上海剧协坚持了25年的品牌活动,今年迎来第十七届,旨在推进上海戏剧的一度创作,扶植潜力优质原创剧本。今年,90、80、70、50后编剧不分资历,同一平台竞技,题材包括历史剧、年代剧、现实生活剧以及悬疑剧。演员既有老艺术家、白玉兰戏剧奖得主、博士,还有本科在读生,制作呈现专业团体、学院派、民营院团三足鼎立。喻荣军带来了新作话剧《家客》。这是他第三次携作品出现在新剧本朗读会。1998年新剧本朗读会上,喻荣军凭借《去年冬天》崭露头角,当时他还被称为“新秀”。如今,喻荣军有近20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上演,他依然把新剧本朗读会作为检验剧本的重要平台,“一部新作品在正式搬上舞台之前,通过朗读会形式接受业界专家、戏剧爱好者点评,可以为剧本修改、完善提供思路,让它以尽可能完美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形式新颖的新剧本朗读会诞生在1991年4月,在锦江小礼堂,当时参加的共有10位作者的6个新剧本。其中有乐美勤创作、后来轰动全国的小剧场话剧《留守女士》;有贺国甫创作、后来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话剧《大桥》。已故著名戏剧家黄佐临亲自执导,把朗读会作品之一《闹钟》搬上舞台。今年新剧本朗读会上最年轻的编剧陈一诺,恰好与新剧本朗读会同龄。陈一诺带来话剧《贝加湖奇案》,讲述一桩纵火案发生10年后的一天,案件相关人再次回到案发地,事件真相逐步浮出水面。陈一诺是戏剧影视编剧研究生,读本科时就参与创作话剧 《一句顶一万句》、儿童剧 《小八腊子流浪记》。《贝加湖奇案》 得到民营制作公司锦辉文化传播支持。如果有一天《贝加湖奇案》出现在商业话剧舞台上,也不会让人惊讶。为编剧剧团提供交流平台初创期的新剧本朗读会以话剧剧本为主。如今,戏曲剧本登上朗读会舞台也不再是新鲜事。今年朗读会迎来淮剧《半纸春光》。作为纪念郁达夫诞辰120周年作品,《半纸春光》取材于《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从“我”一个落魄知识分子的视角,刻画了上世纪20年代生活在上海贫民窟底层人民的窘困生存状态。新剧本朗读会向戏剧界介绍了剧作者和他们的新剧目,也提供了剧作者与剧团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瞿新华带来话剧《被依附了人类灵魂的猫》,被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搬上舞台。话剧《子规血》由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许静波创作,是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杼弑庄公”汲取创作灵感,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15年度青年编剧项目资助,演职人员来自于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京剧院,可谓跨界组合。

“长三角地区戏剧创作信息及人才交流洽谈会”在沪举行

10月31日下午,由江浙沪三地剧协和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共同主办的“长三角地区戏剧创作信息及人才交流洽谈会”在沪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推动当代戏剧艺术发展,活跃长三角地区中青年戏剧工作者横向交流与展示。   中国剧协主席、上海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崔伟,市文广局党委副书记沈卫星,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上海剧协副主席杨绍林、卢昂,《中国戏剧》总编赓续华,《剧本》杂志社主编、全国青编班班委代表黎继德,市剧本创作中心书记、副主任何畏,江苏剧协副主席、秘书长黄霞芬,浙江剧协秘书长谢丽泓、上海剧协秘书长沈伟民、江浙沪戏剧院团领导、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全国青年导演艺术家研修班、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学员近130余人参会,这不仅是前两年全国青年创作人才研修班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为戏剧创作各门类人才展示才华、互动交流搭建合作平台的有益尝试。会议由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剧协副主席罗怀臻主持。活动得到了中国剧协、市文广局、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的有力指导和帮助。   尚长荣表示,这是“共聚戏剧文艺推动发展、人才交流大业大事。”他说,“院团要伸出温暖的手,帮助青年创作人才成功,青年创作人才要努力寻找那个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院团。”江苏演艺集团副总裁柯军、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南通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喜启明,浙江省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刘建宽、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郑义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朱光、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等江浙沪三地院团领导先后在会上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全国青编班班长陈涌泉、全国青导班班长翁国生、全国青音班班长谭建春代表三个班的学员分别发言。黄霞芬、谢丽泓、沈伟民代表三地剧协表示“要在这次良好开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三地剧协的联系与合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戏剧人做一些实实在在、有益于推动戏剧事业繁荣发展的事。”崔伟总结道:“要着眼未来,为青年创作人才搭建一座舞台,在大家的合作中,使大家的艺术才华、艺术抱负得到实现,使大家在实现自己艺术价值和艺术抱负的同时,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创作、人才储备、前瞻发展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达到一个更加有利的水平提供人才支撑和智慧支撑”。   会上,主办方发布了介绍青年编剧、青年导演和青年音乐设计人才个人创作信息,青年剧作家新的剧本创意、构思以及长三角地区院团人才需求信息的《长三角地区戏剧创作信息及人才交流推荐手册》。有些院团在会议现场当场达成了合作项目与合作意向。

"2013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电视颁奖展演"成功举行

10月20日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麒麟文化中心主办的“2013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颁奖展演”,在上海电视台演播厅成功举行。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上海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凌同光,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孙毓敏,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剧协副主席钱惠丽、梁伟平及主办方其他领导出席,并向23位获得“小白玉兰”称号的同学和23位获得“优秀园丁”称号的指导老师,以及在培养少儿戏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静安寺社区越剧小百花艺术团、上海市好小囡少儿京剧团颁奖。   当晚,同时获得“小白玉兰”和全国“小梅花荟萃”称号的小朋友与他们的指导老师先后表演了京剧《拾玉镯》、《打龙袍》、《甘露寺》、《珠帘寨》、《荀灌娘》,越剧《梁祝·十八相送》、《手心手背都是肉》,淮剧《哑女告状》,沪剧《燕燕做媒》、《办喜事》等精彩节目。特邀出席本次活动的孙毓敏在接受采访时对上海剧协推出“小白玉兰”品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对促进少儿戏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并高兴地用中英文现场清唱了一段京剧《苏三起解》,博得满堂喝彩。82岁高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身手敏捷,宝刀未老,携弟子白涛、程斌和获得年仅7岁的邢俱进,祖孙四代师徒共同上台,现场表演《海舟过关》。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30余人表演的《京剧风采》,满台龙飞凤舞,高潮不断,使颁奖展演的气氛达到高潮,也为历时半年的2013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据悉,上海电视台将于12月8日起(每周日19点)分三期播放2013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决赛实况录像;12月29日(周日18点30分)播放颁奖展演的实况录像。

话剧《红旗渠》研讨会昨在沪召开

“我们现在最最需要的是什么戏?这个时代最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我们不乏所谓的作品,写一个古人,写一个浪漫主义故事,但是我们共产党60年的历史所创造的辉煌,我们怎么样在我们的艺术作品当中得到艺术美学的表达,我想《红旗渠》给我们最大的冲击是在这里。”昨天,在戏剧家协会、文汇报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话剧《红旗渠》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道。 正值十八大召开,话剧《红旗渠》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给了上海文艺工作者很多启示。昨天,上海戏剧文艺界近20位专家领导和30多家文化单位参与了研讨会,探讨其艺术价值。而河南文化界这两年精品迭出的现象,也成为上海戏剧同行的讨论焦点。 《红旗渠》编导:写这个题材是一种情结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红旗渠》的编导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创作经历。编剧杨林是土生土长的林州人,从小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他说写这个戏,就是一种情结,“不是使命,也不是责任,就是一种爱,觉得需要去写,把自己家乡的事写出来,把曾经发生在自己家乡神话般的故事写出来。”杨林说,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编剧,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红旗渠》写出来,这个戏,可以说是父子两代人的一种情怀,而完成这件事情,也是一种荣幸。 导演李利宏同样对这个题材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介绍,在酝酿了将近十年后,这部话剧历经四年创作修改才最终完成。 《红旗渠》的创作凝结着主创们深刻的情感体验,也因此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剧场效果。对此,毛时安表示,“我们当下最需要充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气概的作品,但这种作品的突破非常困难。创作当中的难点需要用艺术的智慧来解决、克服,而这其中,艺术家的感情十分重要。” 毛时安提到,《红旗渠》给上海一个重大启发:艺术家必须主动出击。上海也有很多类似的激动人心的题材,比如1960年代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上海几十万大军到崇明岛去造田,包括上海居民、知识分子,来养活上海的老百姓。还有1950年代上海的大批知识分子分散到全国各地,让新中国的基础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后来陕西地方剧院写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历过的这些重要事件,我们不能等待,我们要主动出击,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进行新的、艺术的书写。” 上海同行:戏中对人的关照最有价值 面对同行带来的话剧作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说:“我知道河南的话剧人员在相当一段时间生存很艰难,但他们的作品却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比起上海之前同样讲修渠故事的《好爹好娘》,《红旗渠》显然更胜一筹。究竟什么东西有价值?是永恒的东西,你说《红旗渠》的精神也行,我觉得最最重要的,这个戏反馈的最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对人、对生命的关照。我们很多人今天为什么感动?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包括十八大召开,我们面对很多课题,但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一种精神。党和人民的关系,党和这个民族的关系,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责任。我们现在的困惑实际上就是精神的迷茫,在这个时候看这部戏,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对接。”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提出,当下全国戏剧界出现的河南现象值得探讨,多年来河南省的戏剧同仁面对市场不景气的挑战,先后创作推出了《红旗渠》这样一批优秀戏剧,6部剧目连续6年入选全国精品剧目,河南戏剧创作的成功得益于作品题材的厚重,河南的戏剧家关注的是天下苍生,通过故事人物反映时代、揭示潮流、引领人心。对这样一个重大的题材,河南同行的经验值得我们上海同行去学习、研究和体会。” 上海有关领导也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学习观摩《红旗渠》,通过开会研讨,对上海的戏剧创作能够有所促进。

剧协点滴昳丽生辉

从1986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三届昆剧演员班,我的昆曲生涯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与成立于1956年8月的上海戏剧家协会相比,三十年也只是光辉历程中的一半。我自上海剧协第六届理事会开始有幸被选为理事,并在第七届理事会中连任。从一名普通会员到理事,上海剧协见证了我艺术之路的点点滴滴。 除了参加剧协的相关会议、演出、赛事评委等活动,我特别要提一下的是“海上艺谭·上海中青年戏剧家传承传播讲演活动”。几年前,我自组了一个名为“昳丽道场”的“业余工作室”,其中一个想法就是把昆曲讲座传播给更多新朋友。与此同时,上海剧协推出“讲演系列”,邀请本市优秀中青年戏剧艺术家担任主讲嘉宾,开展多样式的传统戏曲普及、讲解、推广活动。“讲演系列”深入各类单位、高校、图书馆、社区等等,例如上海社会科学礼堂、上海金融学院、虹口区图书馆、淮海中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等等都曾有过昆曲的印记。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传统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剧协为优秀中青年会员展示才华而策划推出的这一服务平台上,我小小的“昳丽道场”生根发芽,两者间是互补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发展关系。更多的观众也借此机会开始了解昆曲,了解“昆曲是有美感的生活方式”。 另外,剧本朗读会是上海剧协发起的鼓励国内戏剧原创剧本的品牌活动,有些作品还获得省市级乃至全国性的奖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朗读会作为协会推动新人新作的具体举措,受到广大戏剧创作人员的欢迎,也得到众多表演团体的支持。2011年的新版昆剧《占花魁》和2015年的昆剧《红楼别梦》都曾在剧本朗读会做了部分提前展示,这样的活动直接推动了相关剧目的创作进展。特别是我醉心十余年,以“薛宝钗”为主要人物的昆剧《红楼别梦》已入选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并在2016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创作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 最近上海昆剧团接中国剧协任务,安排我和同事根据法国戏剧家尤内斯库的名作《椅子》改编创排实验昆剧《椅子》。通过紧锣密鼓的排练,该剧于今年9月1日在日本富山县利贺艺术中心利贺山房首演,来自中、日、韩、印尼、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家就同一主题同场献艺。我作为上海剧协的一员,代表上海代表中国戏曲特别是昆曲参加赴外文化交流演出,深切感受到肩上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我们运用昆曲的程式手段和昆曲人的当下思考,呈现出一台具有昆曲意蕴的实验作品。以戏曲的虚拟表演程式展现那满台真实的“椅子”;通过唱念做打在舞台上创造看不到却能感受到的人和物;通过演员在不同段落的行当转换,表现剧中人物的不同关系及状态,并从传统的功法程式中探索新的人物表达方式。即使在跨文化的舞台上,观众依然能感受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演出结束后,各国戏剧专家齐聚一堂举行评议会,他们十分感慨:“排演尤内斯库的作品对昆曲来说是一种冒险,而上昆的演出很精湛,很完美,冒险成功了!” 这次日本之行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天时间,但有演出考验,有观摩交流,带着满满的收获归来,我又将投入到“临川四梦”之《紫钗记》的巡演和《红楼别梦》的创作中…… 时光荏苒,感恩上海剧协多年的提携陪伴,正如热心观众朋友送我的生日蛋糕上写着的四个字——“昳丽生辉”,我仍将以一生不变的赤子之心和穿越古今的艺术实践,为上海剧协的六十华诞送上自己深深的祝福和浓浓心意。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