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联五年成就

五年工作综述

九次文代会以来的五年,云南文艺事业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阶段。云南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和文艺评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一批文艺精品力作荣获国家级大奖,一批优秀文艺人才走向全国,一批文艺品牌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有的工作和优秀作品、艺术家载入中国文艺和云南发展史册。正所谓“五年辛勤谱新曲 万紫千红报春来【详细】

五年成就资源库

云南文艺志愿服务团暨云南戏剧山茶花奖艺术团走进军营慰问演出

在驻滇某部队“铁血劲旅”圆满完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以及部队老兵退伍新兵入伍的交接之际,9月22日,由云南省文联主办、云南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云南文艺志愿服务团暨云南戏剧山茶花奖艺术团,专程来到“铁血劲旅”的两个驻地,分别于下午和晚上为部队官兵奉献了两场精彩的文艺演出。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玲,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映玲,“铁血劲旅”政委王波、副政委梅才华、政治部主任吴士庆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观看演出。黄玲、王波分别在晚上的专场演出前致辞,黄映玲在下午的专场演出前致辞。 演出在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团结就是力量》中拉开序幕,激昂的歌声一开始就让演出现场热血沸腾;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宗庸卓玛独唱《一个妈妈的女儿》、中国戏剧梅花奖陈亚萍演唱滇剧《江姐》片段“绣红旗”、云南戏剧“山茶花奖”获得者周凯表演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以及杂技《阿细跳月》、二胡合奏《赛马》》等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应接不暇,艺术家们动情的表演感人至深,礼堂里的官兵们雷动掌声,情绪高涨。 话剧小品《阅兵归来》和洪昌老师朗诵的《无悔的青春》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这两个节目均是专门为此次专场演出量身创作的。作品展示和演绎了“铁血劲旅”官兵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过程中发生的军旅爱情故事以及老兵退伍的惜别之情。真实场景的再现,加之艺术家们精湛的演绎,让官兵们会心大笑,更让第二天就要告别军营的退伍士兵泪眼婆娑。台上台下情感交融,心心相通,惜惜之情令人为之动容。节目创作的针对性和演出的及时性让这场演出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取得了巨大成功。 整场演出名家云集,精品荟萃。一台节目,汇集了京剧、滇剧、花灯、话剧、歌舞、杂技、合唱、民族器乐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官兵们在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感受到了艺术魅力以及艺术家们服务基层、服务官兵的拳拳之心。据晚会总导演,省剧协秘书长李红梅介绍,整个节目的编排,不是简单的节目堆砌,而是贯穿了明确的主题意识。“部队官兵们来自祖国各地,云南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想通过晚会来向他们展示云南的山、水、云南人的美,让他们了解云南元素,特别是云南文化元素。同时也通过晚会来歌颂他们为云南所做出的贡献”。李红梅表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文艺要更好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演出形式和演出作品就必须更接地气,更富人情味。 演出最后,全体文艺家与官兵们一同合唱《歌唱祖国》,歌声、掌声、欢呼声在军营上空久久回荡。 多年以来,云南省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组织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到校园、到军营、到社区、到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与人民一道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扬。

“中国•南亚东南亚作家昆明论坛”在昆明举行

2015年6月11日下午, “中国•南亚东南亚作家昆明论坛”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来自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的35位作家及中国的66位作家参加论坛。 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玲,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映玲出席论坛。云南省作协主席黄尧主持论坛。 来自孟加拉、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等国及中国国内和云南省内13位著名作家围绕南亚、东南亚文学的异同、中国文学及云南文学对南亚、东南亚文学的影响,如何搭建中国、南亚、东南亚文学交流的桥梁等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整场发言涉及面广,关注问题多,且有深度。 达卡大学现代语学院副教授拉菲克介绍了孟加拉国文学发展简史,提出“阅读别人的作品,读懂在镜中的邻国人民,也就是读懂了我们自己”的看法。他说:“印度大陆历来是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我们的问题就是你们的问题,你们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让我们重建两千年前朝圣者们、探险家们、商人们、水手们、翻译家们建立起来的文化关系。而这样的一个论坛,有助于我们了解亚洲,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全世界,鼓励我们使其变得更加人性化,让我们互相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语言。” 尼泊尔艺术文学网基金会主席莫米拉诗人对各国文学互译提出建议,她说,“如果可能,我们会很高兴和中国诗人在文学和文化价值方面进行更深入的互动。要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通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尼泊尔语,将尼泊尔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以此加强两国在文学上的互动”。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广西文学院院长冯艺同样对文学互译寄予希望,他说:“今天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文学发展的现况与走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受政治体制、宗教文化信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本着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共同繁荣的原则,我们要自己创造条件,加强各国文学作品的互译,将我们相互间的文学交流不断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此外,各国作家都表示希望此次论坛长期举办下去,中国著名作家彭荆风说:“中国、南亚、东南亚的作家一向往来密切,世界在发展、文学也应该有更多精品佳作出现,我们应该加强交流、相互促进,把自己有地域特色,有时代意义的作品贡献给世界。”老挝作家协会会员可汗睦则建议,“定期进行学习考察,举办图书展览会,相互介绍优秀作品,共同举办研讨会的培训会,有利于建立一个中国文学和南亚东南亚文学广泛交流的平台。” 论坛主持人黄尧对交流发言作了小结,他说,各国作家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文学交流的重要性,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等等的交流。文学不跨国交流,跨民族交流,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不完整的;各国作家在不同文化的语境中不同感受的经验,说明了文学的魅力。各国的文学大厦都是一砖一瓦地建盖起来,文学的差异性,即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学作品,正是文学魅力之所在。这次作家昆明论坛,充满智慧,充满热情,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论坛结束时,黄玲、黄映玲与各国作家代表团互赠书籍、工艺美术品和绘画等纪念品。

赵实视察云南文苑建设工地

2011年6月22日,正值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活动期间,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沛东,在省政府副秘书长白庚胜,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郑明,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黄映玲,张维明,昆明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汪叶菊等陪同下专程赴省文联云南文苑建设工地视察。 赵实来到施工现场,详细了解云南文苑建设的进展情况,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云南文苑建设图片展,云南文苑宣传片。在认真听取了郑明有关省文联工作及云南文苑建设的情况汇报后,赵实对云南文苑项目规划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对云南文苑功能设置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赵实说,云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是英雄的土地,是文化艺术的土壤,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名人,艺术大家,特别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创作的国歌,将永远伴随着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中华大地上经久传唱,这片土地是值得景仰的地方。她对近年来云南文联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说,云南省文联近年来无论是在文联工作发展上,还是在云南文苑基础设施建设上,都上了历史性的大台阶。尤其是云南文苑的建设,将有利地推动云南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她期待着云南文苑早日建成,更好地为文艺家们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印度舞蹈艺术交流教学展演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

2015年6月13日上午,由云南省文联、印度驻华大使馆主办,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承办的“中国•印度舞蹈艺术交流教学展演”活动,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小剧场隆重举办。 来自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昆明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等近10所院校100余名师生观摩并参与教学互动。 本次活动是“2015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的四项活动之一,共分为两大版块:一是中国和印度音乐、舞蹈剧目展演;二是中国和印度舞专家现场教学交流互动。

艺术云南——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展示展演展览

2015年6月12日,在一曲曲、一句句云南少数民族的问候声中,“艺术云南----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展示展演展览”活动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二层丁香厅前厅拉开序幕。 “艺术云南——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展示展演展览”,是2015“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的4个项目之一。该活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20位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现场手工技艺演示;二是云南民族民间器乐歌舞、手工绝技表演;三是大型面塑《茶马古道》、“一带一路”主题系列木板烙画《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作品展览。整个活动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得以艺术化彰显,具体而生动地贯彻落实了云南省领导提出的“南博会要增加文化内涵、展示云南文化魅力”的要求。 整个展厅犹如一个鲜活的民间民族文化艺术博览馆。20位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依次沿展厅墙壁落座,仿佛历史穿越,古朴怀旧;大厅中央20平米的舞台,布朗族弹唱、壮族歌谣、傣族葫芦丝、花灯歌舞、木叶吹奏、手撕剪纸等云南民族民间器乐歌舞、手工绝技表演轮番上演,生动演绎着云南少数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台上台下动静结合,遥相呼应,让观展嘉宾能近距离触摸云南民族文化,切身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碰撞的魅力与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20位民族民间技艺传承人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人,既有90余岁高龄“剪花娘子”张月仙,70多岁的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史云龙;有乌铜走银技艺传承人袁昆林、纳西东巴画第22代传人和正文等中年代表;还有30多岁人称“云才瓦猫”的昆明逍遥村土陶瓦猫制作第4代传人张才,全国农民画大奖获得者陆桂明等等,历史的传承在这里一览无遗。 而“滇式风筝”传承人戴永庆对在市场上消失被市场淘汰的滇式风筝虽充满遗憾却也坦然处之,“无法实现现代化批量生产的话,它的消亡是必然的”,戴永庆对记者说。具有“辟邪”寓意的土陶瓦猫同样也已从农村的瓦房上消失,技艺传承人张才告诉记者,“家传是保留这种技艺的唯一方式”。而马甲雕版印制、皮影雕版绘画、剪影、微雕、面塑、糖画、瓢画这些极具云南特色的民间技艺也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沉淀为一个个社会变迁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见证。整个展厅宛如一曲经典老歌,悠扬婉转。 除此之外,大厅中央展出的大型面塑《茶马古道》吸引了大量人员围观。该作品长20米、宽1.5米,艺术再现了茶马古道沿线的18个自然风光和民俗活动场面。1500多位人物、400件动物、500多件道具造型,每一个都制作精细,栩栩如生,并且在工艺上融入竹编、篆刻、微书、微画、微刻、剪纸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艺。整个场面大气恢弘,活泼喜庆。另外,大厅还展出大型木板烙画《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该作品由16幅画组成,单幅作品长约2.2米、宽约1.2米。作品展现了西南古丝绸之路经云南出缅甸至印度,郑和下西洋经东南亚直至西亚、非洲等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木板烙画采用独特的绘画工艺,营造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宛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走进开远专场演出成功举办

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共开远市委、市人民政府、云南省曲艺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走进开远专场演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迎旭广场上演。姜昆、巩汉林、金珠、戴志诚、刘全利、刘全和、陈寒柏、王敏、刘佳妹、韩延文、宗庸卓玛等国内著名艺术家登台献艺,央视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鞠萍和云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笑星夏嘉伟联袂主持本场演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刁惠香,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杨发航,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明,红河州委书记刘一平,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福生,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张涛,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州委常委、蒙自军分区政委刘明军,州政协副主席陈军,开远市委书记李存贵,市委副书记、市长庞俊,开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甘加胜、开远市政协主席廖福云、开远市政协党组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蒋文革、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钱勇等领导和开远市社会各界群众3000余人在现场观看了专场演出。 演出前,庞俊、刁惠香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在随后的表演中来自湖南的著名青年相声演员朱韶宇、张露曦表演的相声《我要考学》;央视梦想剧场模仿秀冠军、全总文工团的青年歌手刘佳妹演唱的歌曲《天路》、《家乡》;中国广播艺术团著名幽默小品艺术家刘全利与刘全和兄弟俩的幽默小品《兄弟拍电影》;开远市碑格乡的彝族原生态民歌表演唱《打猎歌》;中国铁路文工团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陈寒柏和王敏的相声《学歌星》;云南省音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宗庸卓玛深情演唱的歌曲《妈妈的女儿》;中国广播艺术团著名相声小品艺术家巩汉林、金珠夫妇表演的相声《浪漫的事》;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韩延文演唱的歌曲《那就是我》、《我的祖国》;姜昆和中国广播艺术团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戴志诚表演的相声《乐在其外》。一个个精彩的“包袱”让观众捧腹大笑、忍俊不禁,众多的名家把演出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给开远观众带来了一台丰盛的文化盛宴。 “送欢笑到基层”是中国曲协的重要品牌活动,也是一项公益性、示范性文化惠民活动。从2005年4月开始,参加“送欢笑到基层”的艺术家和曲艺工作者不畏辛苦,走遍了祖国的南疆北陲,演出100多场,深受基层老百姓欢迎。开远专场演出以“喜迎十八大,曲艺走基层”为主题,是该活动第一次走进云南,走进红河,走进开远。 丹增、姜昆、刁惠香、杨发航、郑明、刘一平、杨福生、张涛、伍皓、刘明军、陈军、李存贵、庞俊、甘加胜、廖福云、蒋文革、钱勇等领导观看演出。

“中国•印度电影观摩研讨”活动

为了广泛听取观众的观影感受和意见建议、总结活动得失成败、进一步做好以后的工作,云南省文联和省电影家协会、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于2015年6月15日、6月16日下午在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召开两次研讨会。省文联副主席、艺术周领导小组组长黄映玲,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潘红,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陇栩,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黑燕,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段晋昆,云南省影视评论学会副秘书长陆家华,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蔡雯,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影评专家,国外友人及大学生代表、留学生代表、新闻媒体等200余人参加第二次研讨会并发表观影感受。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